近日,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补充认定名单正式发布,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对申报单位及材料进行认真审核,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由农业农村部推荐的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刺参原种场”科普教育基地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补充认定名单
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我国较早从事海参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主营海产品养殖、收购、加工、销售等,注册资本6700万元。构建起了集刺参原种保护、苗种繁育、底播增殖、精深加工、科研开发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大连刺参原种场为深入挖掘海参文化,普及海参科学知识,投资建设的两处集科普、旅游、海参文化宣传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参观走廊,将科普宣传内容与海参育苗、养殖和加工真实场景相结合,集中展示企业发展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弘扬海参文化和渔业工作者的劳动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建立行业领军形象,引导社会大众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
大连刺参原种场科普教育参观走廊分为育苗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两处,总长度450米,面积1265平方米,将科普宣传内容与海参育苗、养殖和加工真实场景相结合,让参观者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可以亲身体验海参生产加工全过程。基地先后被认定为“大连市科普基地”、“辽宁省科普基地”和“中国水产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育苗养殖基地科普参观走廊:总长110余米,面积205平方米。走廊一侧设置大型科普展板,围绕海参起源、种类分布、生物学特征、种质资源保护、育苗养殖加工、地理标志、食品安全、辽参文化等内容,分10个主题展示板块,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对海参的历史起源和文化渊源做了形象展示。
走廊另一侧是刺参种质资源场保种库,展示海参苗种生长、种参蓄养等生产过程实时场景。
海参标本室面积40平方米,搜集到包括辽刺参在内的世界各地海参品种46种,计224个,其中,浸制标本121个,干制标本100个,海藻标本3个。
科普走廊还设置了潜水员捕捞海参装备展区,实物展示捕捞海参使用的轻潜、重潜的潜水服、潜水器材以及相关文字介绍。
加工基地科普参观走廊共设置35组展示橱窗、106平方米传统海参加工场景复原展示厅和312平方米的互动体验馆。通过详实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介绍了海参的起源分布、生物学特性、营养与功效、古代典籍中的海参记述以及我国刺参产业的发展历程。
加工基地科普走廊
传统海参加工场景展厅陈列了捕捞船、压气泵和重潜装备等捕捞用具。同时,还将辽南渔家加工海参的场景做了复原,生动亲切,历史感强,乡土气息浓郁。
展廊贯穿即食海参车间、淡干海参车间、保健品车间。游客行走间可以观摩万能自动烹饪锅、高温高压杀菌釜以及超低温冷冻干燥机等先进的海参加工设备,还能够看到场面壮观的干参晾晒场。
大连刺参原种场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每年吸引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中小学师生和社会群体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目前,公司已获得授权的专利共有28项。公司出版《辽参文化》专著,发表多篇专业论文,2017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
游客参观辽参科普走廊
《辽参文化》专著
2018年以来,大连刺参原种场科普教育基地累计举办各类基地展览、技能培训和实地技术支持近百余次,累计覆盖人数近万人。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是对大连刺参原种场科普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未来,大连刺参原种场将继续以“辽参”品牌为抓手,以文化振兴为引领,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实施“公司+原种场+养殖户”的战略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大连刺参原种场为窗口,不断提升农民素质,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生态环保宣传,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农民群众文明生活、科学生产和科学经营能力,积极构建科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