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连金普新区大李家街道东部沿海有一座小岛,名叫“蛋坨子”。此岛是我国东北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各类候鸟有84种之多,年均繁殖5-10万只。每到春季,候鸟便来到这里产卵、孵化,岛上的草稞子里就会布满大大小小的鸟巢,每个巢穴里面都有三五只玲珑可爱的鸟蛋,“蛋坨子”由此得名。
蛋坨子不光是鸟类的天堂,还是赫赫有名的辽刺参的故园。蛋坨子周边海域水质洁净,水温适宜,海岸曲折,礁石林立,藻类资源丰富,是天然的刺参栖息场所。这里出产的海参个大、壁厚,出皮率达65%—68%,高出一般海域三到五个百分点。正是蛋坨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打动了农业部原良种专家,2002年,蛋坨岛周边5000亩海域被划定为国家级刺参原种场。建设和管理原种场的重任交给了刘春宝创立的大连棒棰岛海参发展有限公司。
原种场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保护刺参原种,不允许任何外来物种侵袭和人工干预,确保刺参种质资源的纯正性。为此,棒棰岛组建了40余人的护海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购进大马力看护船、快艇,全天候在蛋坨海域巡逻、驻守。在陆上建立起8个观察哨,24小时派人值守。同时,利用夜视仪、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强化管控措施。经过多年建设,原种场现有核心保护区海域5000亩,刺参良种底播示范海域10000亩,同时还建有陆上保种、育苗水体12000立方米和渔业科研码头1座。原种场核心区海域优质刺参亲本数量已由建场初期的25万头增至100多万头。
2013年,大连刺参原种场被农业部评为“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2016年5月,农业部专家来到原种场进行复查,对原种场规范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加之刺参育苗养殖技术的普及,刺参产量逐年增加。但在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种质退化等诸多问题,直接威胁着刺参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不少育苗室利用养殖刺参进行累代繁殖,导致刺参遗传多样性减少,抗逆性差,抗病能力大大降低,病害频发。这也是刺参育苗、保苗期间大量违规用药,从而使成品海参药残超标的重要原因。
为防止海参苗种出现病害,除了利用原种场健康苗种作为亲本外,刘春宝还琢磨着改善育苗设施,改进生产工艺。以前,育苗室池壁都是用水泥罩面,时间一长,海水就会把水泥面腐蚀成一个一个肉眼很难发现的孔洞,这里面就会藏有大量的细菌。刘春宝找来防腐处理专业公司,利用“两布三油”工艺,把所有的水泥池壁裱糊了一层玻璃钢。虽然这项工程的造价大,但刘春宝觉得这是百年大计,钱花得值。
刘春宝的“革新梦”还没结束。生产中他又发现即使在玻璃钢水池中也会有少量细菌残存在池壁上,该怎么办呢?冥思苦想几天后,刘春宝又有了新的想法。既然这些细菌适合于在海水中生存,如果在淡水中不就无法存活了吗?于是,他要求工人们在清理完池壁、池底后,在育苗池里注满淡水浸泡24小时。这一招果然灵验,从此以后,水体中细菌量大大减少。在一次项目研讨会上,刘春宝抛出了“淡水消毒法”理论,令在场的许多养殖专家大感意外,直呼“高手在民间”。
面对种质退化,良种匮乏的现状,刘春宝感到作为原种场有责任担负起保卫种质安全的任务。2017年底,棒棰岛申报的《大连刺参水产种质资源场项目》得到农业部批复,该项目通过搭建刺参资源保存、科研和良种选育开发平台,使原种场成为刺参种质保存、良种选育、品种培育、健康养殖和良种推广的研发基地,实现刺参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