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央视315晚会头条曝光了山东省部分地区在养殖海参的池塘中投放敌敌畏,在大棚养殖池中使用土霉素原粉,在加工干海参时浸泡麦芽糊精用以增重,还有把山东海参拿到福建霞浦“北参南养”,然后再冒充北方海参销售,行业黑幕被层层揭去面纱,犹如晴空霹雳,炎炎盛夏突遭“寒冬”,震惊了整个海参界。
信息来源:央视财经
事实上,海参领域的乱象由来已久。2003年“非典”之后,海参市场经历了一次爆发式增长,价格不断飙升,一些利益熏心的造假者为谋取暴利,开始往海参里面加糖,制成所谓的“糖干海参”,这种干海参总糖含量一般在40%左右。不但满足了造假者增重的目的,还使干参的色泽黝黑,形态靓丽,与品质上好的“淡干海参”相比,“糖干海参”低廉的成本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消费者被蒙在鼓里难辨优劣,花的是海参的钱,买的却是糖。近年来,造假者不断花样翻新,添加麦芽糊精、黄原胶等物质,制成“料干海参”充斥市场。
2010年12月,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海参分会和棒棰岛等四家执行副会长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海参行业研讨会”,打响了剿灭“糖干海参”的第一枪。随后,卫生部发函指出,干海参加工应执行农业部《干海参》(SC/T3206)标准,仅允许使用食盐,不得添加除食盐以外的其他食品添加剂。在农业部建议下,2011年,卫生部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海参》列入当年国家强制标准制修订计划,2015年11月13日该标准正式发布。
随着国家强制标准的宣贯,行政部门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中央级媒体的强势介入,以“糖干、料干海参”为代表的伪劣产品有所收敛,制假售假的品牌企业和大型商超基本绝迹,但一些个体加工户和各地散货批发市场依然我行我素。
棒棰岛公司十分注重海参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参与制订了国家标准《干海参等级规格》(GB/T 34747-2017)、水产行业标准《干海参加工技术规范》(SC/T 3050-2017)、水产行业标准《刺参人工繁育技术规范》(SC/T 2097-2019)等十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这些标准不但为企业食品安全生产、规范工艺流程和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而且对整个海参行业抵制伪劣产品、打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1年,辽宁省渔业协会取得了“辽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权,棒棰岛成为首家获准使用该商标的企业。
2019年11月,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AA)宣布,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加工厂、养殖场、育苗场,在食品安全、环境可持续、企业社会责任、动物健康与福利、产品追溯5大方面,通过独立于产品买卖双方的水产专家严苛现场审查,成为全球首家4星BAP认证海参企业。
在我国新冠病毒防控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海参市场已呈现企稳向好的态势下,此次黑天鹅事件又使海参产业重新陷低谷,雪上加霜。如何控制海参育苗、养殖环节违法用药问题?如何有效打击海参加工领域违法添加问题?如何让这些害群之马不再兴风作浪?如何让消费者仅仅作为一个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这是摆在每一个海参从业者、监管者面前的必答题。
另据了解,辽宁省渔业协会今日发表声明,对此次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表示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